10月18日至19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当代文化哲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暨“文化哲学理论建设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宝鸡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当代文化哲学研究分会主办,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和“三种文化”协同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联合承办,我院教师丁立群教授等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宝鸡文理学院副校长凡明锦指出,通过本次会议搭建研究平台,汇聚学术力量,聚焦关键议题,推出系列成果,为推动文化哲学理论创新提供学术支撑与实践探索。他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研讨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哲学和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认识。
当代文化哲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我院教师丁立群教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郝立新教授分致开幕词,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研讨进一步深化对文化哲学和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认识。开幕式由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晓勇主持。

主题发言环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当代文化哲学研究会会长、我院教师丁立群教授以《文化实践与教化》为题做主旨报告,首先区分了文化的广义理解与狭义理解,并强调文化实践作为一种成人的活动是各具体文化门类的统一,其目的内含于教化过程之中。文化概念应不断从累积发生的“名词”化向其本真的“动词”化生成性内涵复归。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文化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邹广文教授围绕“主体性”与“文化主体性”的学理逻辑问题,首先界定了主体性、文化主体性与中华文化主体的异同,并认为“文化”不断从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向人与社会、自我之间的矛盾进行转变,而文化主体性即文化意义上的坚持自我,在此基础之上,阐释了文化与文明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文化哲学研究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杨生平教授在以《‘两个结合’与坚定文化自我的建立》为题的报告中,认为文化自我不是文化对自我的认识,也不纯粹是精神层面的自我,而是现实中的自我在文化观念中的体现与反映。文化自我的建立需要建构并发挥文化主体性,同时,文化主体性的发挥也需要有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文化哲学研究会副会长、西安交通大学马文保教授在以《文化与人的本质生成》为题的主旨报告中,认为文化与人的本质生成之间存在双向互动关系,文化既是人本质的展现形式,也是塑造人本质的核心力量,人的本质通过文化创造得以外化,并在文化模塑中实现持续生成与发展。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文化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大连理工大学洪晓楠教授在以《从多维视角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为题的主旨报告中,认为从多维视角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呈现出以人民为中心、协调发展、遵循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具有中华文明特色以及综合创新等鲜明特点,从理论视角、实践实践、价值视角等多维度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自主创新的现代文明新形态。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文化哲学研究会副会长、我院教授周来顺教授以《当代俄罗斯文化哲学的缘起及其实践指向》为题做主旨报告,发言中强调俄罗斯有重视文化哲学研究的传统。这样一种对文化哲学研究传统,对包括苏联文化哲学在内的后世文化哲学研究影响深远。当代俄罗斯文化哲学就文化内涵、文化本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编审、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室副主任强乃社以《文化哲学研究路径初探》为题做主旨报告,他首先梳理出了文化哲学研究的五大路径,如欧陆文化哲学、英美文化哲学、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跨文化哲学研究和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尤其是新时代中国,应放眼世界,在一个全面、现实、体己的态度和方法中寻求文化主体间性,重新建构中国文化认同。
华侨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处处长薛秀军教授以《论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三重意蕴》为题做主旨发言,他认为文化主体性主要是指中华民族面对现代化的冲击与挑战,在融入现代化浪潮探索和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保持文化上的主动选择。巩固文化主体性,需站在唯物史观的理论高度,对现代化浪潮中地方的、民族的文化保持自身独立性,实现自身发展的规律的科学把握与践行。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惠鸣以《毛泽东文化思想对中华民族新文化主体性的塑造》为题做主旨报告,他认为毛泽东文化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毛泽东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上塑造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主体性品格。
宝鸡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杨四毛以《文化承认视角下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做主旨报告,他认为文化承认概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蕴含着文化主体之间相互理解、平等尊重和彼此接纳的价值规范,它高度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价值维度。在文化承认视角下理解和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超越了当代西方文化承认理论局限于亚文化群体的狭隘视野。

在分会场论坛中,学者们围绕“文化哲学理论建设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第一小组紧扣大会主题,各位报告人从各自的研究视角和领域专长阐释和论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文化思想、地域特色文化的理论与实践。报告既包含古代政治制度文明,又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与叙事,体现了古今中外贯通,传承与创新统一。
第二小组分别从文化哲学的学科定位、文化与世界关系等角度探讨了文化哲学的基本论域和发展趋势。同时,各位专家学者的报告,既涉及数字时代新文明形态的特点变化,也关切西方文明的资本逻辑,对如何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启示作用。
第三分会场主要以“两个结合”为坐标,分别从马克思现代文明语境、“第二个结合”的核心要义、中国文化实践的根本任务出发,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从契合到结合的理论逻辑与历史必然,是大会主题的延续与辉映。
第四分会场主要从国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出发,以西方文化哲学代表人物思想为根基,系统梳理了各文化流派的思想理路,在多元的文化哲学研究范式间寻求思想共鸣。
闭幕式由杨生平教授主持,各分会场代表作汇报交流。刘晓勇、马文保、丁立群分别作总结讲话。刘晓勇教授指出,本次研讨会规格高、模式新、成果多,既锚定了文化哲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前沿问题,又搭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高端学术对话平台,为激活本地传统文化基因、推动宝鸡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鲜活的学术力量。马文保教授指出,本次会议全方位勾勒出当前文化哲学研究的整体图景,对于推动理论体系完善与实践转化落地提供了多元思路。丁立群教授指出本次会议交流了哲学思想、激发了问题意识、得到了思想收获、增进了学术友谊,推动了文化哲学领域的创新性发展。

本次会议收到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50余家科研院所学者的100多篇研究论文,学者们就文化哲学基础理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问题展开研讨。通过此次学术会议,不仅增进了学者们间的交流,而且推进了国内文化哲学基础理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研究。(哲学学院供稿)